静宁县地处北纬35度的黄土高原,却有着“全国苹果规模栽培第一县”的“国字号”招牌,苹果产业不仅是当地群众的财富来源,更是带动了当地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静宁这个小县城也因苹果而叫响全国。
静宁县城川镇智慧果业产业园技术负责人吴进军介绍,自实施老果园改造后,近三年这里的果园迎来了它们的“高光时刻”:“这个基地是老果园改良换代 的重茬果园,改造后采用矮化密植栽培模式。密植园的优点是挂果早、省工省时、劳动生产成本低,同时采用株间覆盖、行间种草、肥水一体、机械化耕作。改造后如果管理到位,丰产期可以达到8000斤左右。”
冬季时节,漫步在静宁县层层梯田上,百万亩果园里,各个镇上的果农围着技术人员学习,处处一幅冬闲人不闲的景象,为来年的丰收贮藏蓄能。
近年来,为了着力破解制约静宁苹果发展的瓶颈问题,当地围绕“果园老、品种老、果农老”困扰果业发展的“三老”拦路虎,组织县、乡、村三级技术干部,逐乡镇逐村开展摸底调查,摸清果园改造地块和面积,确保全县优质果园面积一亩不能少。
吴进军所在的城川镇吴庙村就是当地老果园改造中挖除更新改造后建成集科技化推广、产业化提升、精准化种植、可视化生产、智能化管控为一体的现代高新矮化密植示范园的一个缩影。“采用株行距为1.5×4.5米栽培模式和采用株行距为2.5×4.5米栽培模式,主要是能保证透光度和实行机械化耕作。”静宁县果业办公室主任贾军平说。
当地果园种植面积较大,实际上涉及各村各户、地块比较零散、且大多为层层梯田地,大型农机难普及、技术标准难统一。针对果园的实际园情、老百姓的民意,经过实践论证,主要采取“一村一策”“一园一策”技术,实行技术改造。
老果园改造,机制保障必不可少。当地建立了“主要领导抓全盘、分管领导抓片区、一般干部抓村社”的三级联动工作机制,逐乡逐村开展以老果园改造为主的果园标准化管理培训,一张“无形的手”结合一张“有形的手”互相搭配使巧劲,推广以“间伐、落头、开角、提干、疏枝”为主的高光效果园改型修剪技术;以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为主的低效果园土壤改良技术。
在技术强有力的支撑下,本着“挖一亩、栽一亩,一分都不能少”的原则,2023年该县完成老果园改造7万亩,其中技术改造 5万亩,挖除更新改造2万亩。老果园改造也是当地稳面积、提品质、增效益的关键举措,更是加快了全县苹果品种更新换代的步伐。
土地要增产,群众要增收。新品种、新模式、新机制推行下的果园建立起来了,如何进行后期的有效管理,让当地再次将力量投入到了不断地实践和探索中。
由于现在的年轻人大多进了城,留在村里务农的大多数为年长者,也为了不让土地撂荒,持续发力。当地积极探索推广集约化承包、契约化委托、股份制合作、互助化租赁“四种”经营模式,抓实果园标准化管理,促进提质增效。着力推动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果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依托土地流转、农业托管、果园入股、大户承包等形式,推动果园由散户粗放经营向集约化承包经营转变,实现果品企业由“卖果”向“种果”转变,果农由“务作”向“务工”转变。
如此诸多举措实施以来,实现了果品提质、果农增收、企业增效的多赢效果。苹果产业成功带动了当地集育苗研发、规模种植、储藏营销、加工升级、包装配套、电商物流等苹果链上160余家企业的发展,为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可谓是注入了不竭的动能。
日前,静宁县爱心企业陇原红果品经销公司装箱静宁苹果1200箱,另外还购买了100床棉被,总价值16万余元。这些物资于当日下午送达灾区。静宁县陇原红果品经销公司副总经理陈盘龙表示:希望公司的绵薄之力能够为寒冬中受灾的同胞带来温暖,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支持。苹果寓意着平安,希望他们都能够平平安安。
在40年谋一果的久久为功中,当地的苹果种植面积已达100万亩,年产量预计达106.8万吨,年产值预计达70.48亿元,果品收入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更是印证了老百姓的口头禅“一亩园、十亩田”。黄土塬上种出的一颗颗苹果,不仅是老百姓的致富果,也是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红色圣地静宁的一张名片。(分析师冯敏)